樟子松栽培技術
樟子松栽培技術
干旱沙區樟子松育苗造林技術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er. Mongolica 獿itv)是原歐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在我國東北呼瑪、漠河、根河和紅花爾基一帶的一個地理 變種。因其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鹽堿、生長快、樹形美、材質好、抗風沙及造防護林時 脅地小等優良特性及其廣闊的生態適應性而很快受到干旱地區的廣泛重視?,F已在遼寧、新 疆、甘肅、陜西等省區廣為引種栽培, 成為“三北”地區防護林建設的優樹樹種和干旱沙區 重要的城市綠化樹種。由于, 樟子松幼苗易受病蟲的侵害, 特別是受絲核菌(Rhizociots)和鐮孢菌
(Fusariunsp) 的侵染而得苗木猝倒病[1], 其來勢迅猛, 傳播迅速, 3~5日內可導致幼苗大片死亡乃 至全軍覆沒。同時其幼苗抗性較差, 對土壤和氣候環境的要求較為苛刻, 土壤酸堿度、鹽分 、 環境溫度等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樟子松幼苗的存活與正常生長。因此, 研究不同地區、不同 環境條件下樟子松的育苗造林技術, 是樟子松引種推廣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 民勤 沙生植物園經過連續4 a的努力, 先后從樟子松播種育苗技術、小苗培育以及大苗的移栽造 林等方進行試驗研究, 總結出一套適應于干旱沙區的樟子松育苗及造林實用技術。
1 實驗地概況試驗地設于地處102°58′E, 38°34′N, 海拔1 378 m的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的民勤西沙窩 。民勤沙生植物園苗圃內。該區域屬典型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冬季嚴寒, 夏季酷熱, 晝夜 溫差大, 年均氣溫7.6℃, 極端低溫-30.8℃, 極端高溫40.0℃, 無霜期175 d; 降雨量小, 蒸發量大, 氣候極度干燥, 年均降水量
113.2 mm, 年均蒸發量2 604.3 mm, 干燥度 5.1 , 最 高達18.7, 相對濕度47%; 光熱充足, 年均日照時數2 799.4 h, ≥10℃活動積溫 3 036.4 ℃ ; 春季盛行西北風, 全年風沙日可達83 d, 2~5月最為頻繁, 年均風速2.5 m/s, 最大風速 達23.0 m/s; 土壤為堿性沙土, 沙層深厚, 肥力極差, 土壤含鹽量0.146%, 有機質含量為0. 197 5%, 全氮0.007 9%, 全磷0.116%, pH值8.32。潛水埋深15 m左右。
2 播種育苗技術要點
2.1 圃地選擇及苗床準備
2.1.1 圃地的選擇 干旱沙區土地主要靠地下水灌溉, 由于淺層地下水 含鹽量高, 一般地區 土壤含鹽量均在0.33%~2.16%, 長期漫灌導致土壤重度鹽堿化, 易板結, 對樟子松種子的發 芽勢、發芽率及幼苗的生長發育和成活都具有較大的影響, 加之夏季沙區沙面溫度很高, 樟 子松幼苗根莖處易受高溫灼傷, 并引起非侵染性苗木猝倒病。為減免上述多種制約因素, 播 種育苗應選擇鹽堿化程度較低或無鹽堿化、無感病植株殘體的多年休閑地或原始風積沙地作 圃地。
2.1.2 苗床準備 播種育苗要采用平床, 床寬1.2 m, 床間距0.4 m。播 前10~
15 d將完全 腐熟的羊糞、尿素和磷肥按200∶1∶2的比例以 2 000 kg/667 m↑2施肥量, 結合整地深 翻, 施入5~15 cm的土層內, 并和土壤混合均勻, 以防燒苗。平整床面后, 在播種前2周左右用 質量分數0.2%的55%敵克松稀釋液以1 300 kg/667 m2藥量進行床面消毒。
2.2 播種
2.2.1 種子處理 為保證出苗迅速整齊, 預防種芽腐爛型立枯病, 提高 苗木質量, 需進行 種子催芽處理。播種前2~3 d, 將種子用0.5%的KMnO4溶液浸種2 h進行消毒, 用清水沖洗 3~5次后, 置于40℃左右的溫水中浸泡一晝夜, 于14:
00左右平鋪于強光照射的水泥地 上, 厚度約2 cm, 上面用50℃熱水浸濕的麻袋覆蓋進行催芽。催芽期間用40℃左右 溫水噴灑2~3次, 以保持種子濕度。約1~2 d后, 有50%以上的種子吐白即可播種, 也可將 消毒后的種子與濕沙(手捏成團為限)按1∶3的比例混合, 堆放于陰涼處, 約經過5~7 d, 50 %以上的種子吐白即可播種。
2.2.2 播種技術
(1)播種期 一般于4月下旬播種為宜。
(2)播種量 千粒重>6.9 g, 發芽率60%~70%, 凈度90%以上的種子, 播種量10
kg/667 m↑ 2為宜。
(3)播種深度 沙土表層干濕變化迅速, 土壤濕度不易控制, 播種不易太淺, 要嚴格控制在2 cm左右為好。
(4)播種方法 菌根菌可以抑制主要病原絲核菌的生存和繁殖, 并可促進樟子松的生長[2], 所以在播種時一定要接種菌根土, 即在播種溝內種子上下“雙施”帶菌森林土。 為便于管理, 采用橫床條播, 播幅10 cm, 行距15 cm。覆土后要稍加鎮壓, 使土壤和種子充 分接觸, 并利于保水保濕。
2.2.3 播種后及苗期管理
(1)澆水 沙土通氣透水性強, 保肥力差, 澆水后易干燥, 為充分保證樟子松萌發期間的水 分需求, 出苗前每天上午10∶00~11∶00要持續噴水。樟子松幼苗脆嫩, 根莖處易受高溫燒 傷, 因此出苗后到苗木莖部完全木質化以前(7月中下旬)每天上午11∶00~16∶00要間斷性 噴水2~3次, 每次持續40~60 min, 即可有效地降低沙土表面溫度, 使幼苗免遭高溫危害, 又能滿足樟子松幼苗速生期水分的供給, 促進樟子松的生長。幼苗完全木質化(7月下旬~9 月), 視情況每1~
2 d噴1次透水; 9~10月每7~10 d噴1次透水, 土壤凍結前灌1次封凍水。 為避免土壤鹽堿化, 防治鹽害, 采用鹽堿化程度較低或無鹽堿化的深層潛水或承壓水做為灌 溉用水, 并采用噴灌技術。
(2)病蟲害防治 沙區鼠害嚴重, 播種后到出苗前, 已萌發或未萌發的種子很容易被老鼠食 掉, 嚴重的可使場圃出苗率降低50%。因此, 出苗前要防治鼠害。一般采用扎塑料棚膜圍欄 或用防鼠藥進行防治。猝倒病是樟子松幼苗期的主要病害, 在干旱沙區主要表現為猝倒型和 立枯型兩種癥狀。猝倒型病癥于播種后
20~40 d出現, 立枯型于播種后60~100 d出現。在 病發前期及病發期, 每周要用55%敵克松的0.2%稀釋液噴撒1次, 發病后期每15~20 d防治1 次。
(3)除草追肥 6月份樟子松幼苗進入速生期, 為充分保證營養供給, 在5月下旬或6月初要追 施混合肥料。將充分腐熟的羊糞和尿素(200∶1)的混合肥料以800
kg/667 m↑2的施肥量溝 施于苗床內, 施肥后及時噴透水, 利于苗木根部吸收。秋季溝施1次羊糞和磷肥的混合肥料 , 保證翌春及時供給苗木養分, 為緩解雜草和樟子松幼苗爭肥爭水的矛盾, 在幼苗期生長期 每月要除草1~2次。
(4)越冬管理 干旱沙區冬季大風頻繁, 寒冷、雪少、干燥, 苗木易抽干枯死, 必須于10月 底從兩床間取土, 均勻覆在苗床上, 厚度約20 cm。翌春于4月10日左右去土, 并及時噴水。
3 小苗培育
3.1 苗床小苗的培育苗床小苗經過1 a培育莖部已完全木質化, 根系比較發達, 兩年生根系長達30 cm, 地下部分 與地上部分的鮮重經可達6∶1, 苗木抗性增強, 但在嚴酷的自然環境條件下, 仍要精細管理 。4月中旬小苗開始萌動, 萌動前前要及時撤出覆土, 以防苗木生長受阻和土壤返漿期莖部 腐爛。撒 土后立即噴水, 并噴灑1次敵克松稀釋液。5月中旬溝施1次有機肥, 并要及時噴透水。為促 進苗木地徑生長和新梢的木質化進程, 7月份要追施1次磷肥。高溫期需噴水降溫, 每15 d澆1次水, 定期防病除草。第2年冬季仍需土埋越冬。覆土厚度以高于小苗5~8 cm為 宜, 翌春 于4月上旬分兩次撒土。
3.2 小苗的速培技術樟子松屬陽性速生樹種, 其高生長速度要比同齡、、刺柏等針葉樹種快, 但其速生 期來得較遲, 年速生期較短, 一般在6~8 a以后才進入速生期, 年速生期約為1個月左右。 因而小苗的年生長量不過9 cm[3]。塑料暖棚內3~5月份溫度比棚外高6.1~14.1℃ , 溫度比棚外高29%~50%[5], 這種環境差異能有效地縮短樟子松小苗的培育期, 提高小苗的年生長量和換床定植成活率, 大大縮短了小苗的培育進程[3]。苗床上3年生的樟子松播種苗, 因密度太大而需要換床培育。在秋季樟子松停止生長后, 將 小苗以20 cm×30 cm的株行距定植于塑料暖棚內, 并立即澆水, 每天通風2~3 h, 夜間暖棚 上覆蓋草簾防寒, 翌年5月中旬撤除棚膜, 并繼續以草簾遮蔭, 一周后給予全光照。每2個月 澆水1次, 并配合施入有機肥, 每7~
10 d噴1次55%敵克松02%稀釋液, 每半月松土除草1次 , 2年后出圃造林。
3.3 露地培育小苗技術為大面積造林工程育苗, 僅靠塑料暖棚培育苗木難滿足生產需要的, 采用露地培育, 既可充 分保證造林所需, 又可降低了生產成本。為管理方便, 采用寬1 m, 間距0.5 m的帶狀圃地, 將2~3年生的苗床小苗按15 cm×20 cm的密度定植并及時澆水, 以后每半月澆水1次, 定期 防病除草。冬季土埋越冬。翌年4月中旬分兩次撤土并澆水。3年后移苗造林。
4 樟子松大苗移植造林技術
4.1 宜林地選擇及造林密度
4.1.1 造林地選擇 干旱沙區宜林地的主要特點是自然條件惡劣, 立地 條件類型復雜, 土 地的自然生產力較低。造林地選擇是樟子松造林的關鍵。5年生以上樟子松的抗旱、抗寒、 耐鹽堿、耐瘠薄的能力都比較強, 在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干旱荒漠地帶均可用于營造農田 防護林帶、防風固沙片林及作為干旱區城市、園林、街道及庭院綠化。在選擇造林地時, 要 充分考慮造林區域的通風和透光條件, 兼顧土壤水分和養分等其它條件。一般在農田邊緣、 固定沙地、沙丘迎風坡、背風坡、低地平沙地均可造林[5]。在地表幾乎無土層的 河流沖擊扇中上部的干旱城市區, 要經過參土改沙, 或挖穴墊土后方可造林。
4.1.2 造林密度 樟子松幼林的生長迅速, 郁閉快, 需光量大, 造林密 度應小一些。但因 造林地和造林目的的不同, 其密度各異。農田防護林以提高和擴大有效防護范圍為目的, 要 求林帶結構呈疏透狀, 造林密度相對要小, 一般株距要求3 m以上; 防風固沙林以控制風沙 危害為目的, 要求地面覆蓋度較大, 但必須兼顧林分的長遠效益, 在考慮造林地土壤水分平 衡的條件下確定造林密度。城市綠地造林可自由布置, 株距一般不宜小于2 m。
4.2 造林季節
4.2.1 春季造林 干旱沙區普遍采用春季造林。樟子松植苗造林一般在4 月上旬苗木抽“苔 ”前栽植, 采用帶土移植方法, 土球呈倒圓錐形, 直徑為樹冠直徑的1/3~1/2, 高近等于直 徑。栽植穴直徑為土球直徑的1.5倍, 移植過程中將土球要用麻袋和草繩嚴格包扎, 以防土 球破裂, 栽深以能恰好埋沒土球為宜。填土后要踩實澆水, 并在主風向上用繩子固定, 以防 大風吹倒或吹斜幼樹。
4.2.2 秋季造林 秋季造林具有翌年春季苗木生根發芽早, 提高苗木抗 旱的優點。但容易 造成苗木生理干旱, 降低造林成活率, 造林難度較大。我園采用在栽植穴上覆地膜的造林技 術措施后, 使秋季造林成活率達到92%。樟子松的地徑生長到10月中旬才停止, 而秋季移植要在苗木生理活動減弱, 根 系尚有活動能力的情況下進行[4], 因此, 干旱沙區樟子松秋季移植造林的最佳時 期為10月中下旬。定植過程與春季定植造林的方法相同, 但定植后要在栽植穴上繞根莖周圍 覆一層面積大于定植穴的地膜, 這樣可有效防止苗木根系水分地蒸發, 避免造成苗木生理 干旱, 并可提高苗木根莖部周圍的地溫.
- 上一篇:樟子松枯梢病防治
- 下一篇:淺談樟子松林種植技術的若干思考